都說(shuō)古建人的智商高 | 傳統建筑斗栱斗口制的計算,你會(huì )算了嗎
在之前的推送中,用動(dòng)圖為大家簡(jiǎn)要介紹了斗栱和榫卯的發(fā)展歷程,本期推送就為大家介紹斗栱的斗口如何成為傳統建筑模數的基礎以及它們是如何換算的。
戳圖回顧:榫卯動(dòng)圖
斗口與材分的關(guān)系
斗口模數制是宋代材分模數制基礎上發(fā)展而來(lái)的,
斗口雖然指斗上的栱的厚度,但并不具有“面積”單位性質(zhì),
不直接表達材料截面、截面規模,
即必須引入另一套體系——材分制。
清代工程做法以材厚為基準
單材:厚10分,高14分 ( 厚高比1:1· 4)
足材:厚10分,高20分 ( 厚高比1:2 )
一般認為宋代《營(yíng)造法式》的足材廣 = 單材廣 + 栔廣 = 21(分)。而清代斗口材分制中的單材廣(高)減去一分,使足材厚高比為整數,便于估算。
斗口以 5 分( 0·05尺 )進(jìn)率遞增;
(清營(yíng)造尺 = 0·32 米)
斗口材分制并沒(méi)有說(shuō)明各類(lèi)材的適用范圍。使用中, 一、二、三等材未見(jiàn)使用過(guò)。城樓等高大建筑物,用四、五等材,一般重要建筑多為七、八等材,如太和殿僅用七等材,大部分建筑多用九等材。十一等材用于藻井等內裝修。
用于汾城戲臺內裝修的藻井斗栱
斗栱的尺度與建筑的尺度
平身科斗栱正立面
清《工程做法》以平身科的斗口(口數、口分)為基本模度
工程做法中,依所處位置,斗栱可分為平身科、柱頭科、角科
各個(gè)由翹或昂出踩的斗栱中,可以沒(méi)有翹,但必須要有昂。翹昂斗科應用最廣,
一般都有瓜拱、萬(wàn)拱
依出踩多少又進(jìn)一步分為:斗口單昂、斗口重昂、單翹單昂、單翹重昂、重翹重昂,踩數也從3踩到9踩不等,少數牌樓斗栱也有11踩的。
在得出斗栱的尺寸后,就可以根據不同建筑的斗栱攢數
計算開(kāi)間尺寸和屋頂舉折尺寸
工程做法對梁柱等各個(gè)構件尺寸的規定
也以斗口為單位計算
九檁單檐廡殿周?chē)冉ㄖ_(kāi)間尺寸
各式建筑屋頂舉折尺寸
例如:九檁單檐廡殿周?chē)?,單翹重昂斗科,斗口二寸五分大木作法的檐柱高
檐柱凈高 = 定高 –斗科高 - 平板枋高
即:檐柱凈高 = 0· 25 * 70 – 0·25* 11·2 - 0·25* 2 = 14·2 (尺)
或 70 –11·2 – 2 = 56·8 斗口
0· 25* 56·8 = 14· 2 (尺)
內檐斗栱
在一些高大多層的建筑或高等級建筑中,內檐也常常用到斗栱
如只安裝迎面辦攢的內里品字科斗栱
因端頭不做昂嘴,形狀如倒置的品字形而得名
另外,還可見(jiàn)到置于梁和隨梁間的隔架科斗栱
隔架科即在荷花墩和內檐雀替之間用斗栱承托
形成工字型的穩定構造
奉先殿內檐斗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