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shuō)中國古建筑的屋頂
中式傳統建筑因其構建華麗、大氣磅礴而聞名于世,是人類(lèi)建筑史上舉足輕重的瑰寶。中式傳統建筑是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其從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各方面均嚴格遵照傳統等級禮法,繁文縟節如恒河沙數。今天,我們從傳統建筑的屋頂談起,且看屋頂如何體現封建等級制度。
傳統建筑的屋頂,從大體上講,分為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等。其中重檐廡殿頂 > 重檐歇山頂 > 廡殿頂 > 歇山頂 > 懸山頂 > 硬山頂。
【廡殿頂】
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shuō)戧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chēng)五脊殿。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chēng)四阿頂。
故宮太和殿是中國形制最高的宮殿,沒(méi)有之一
岱廟天貺殿也使用了重檐廡殿頂的形制
東大寺大仏殿(大佛殿)也使用了重檐廡殿頂的形制
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
山西善化寺使用了單檐廡殿頂的形制
在明清時(shí)廡殿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shí)和日本也見(jiàn)于佛寺建筑,二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筑形制之巔,無(wú)敢出其右者。
故宮的南北門(mén)——午門(mén)和神武門(mén),均使用了重檐廡殿頂的形制
然而,1911年大清國完了之后封建等級制度也隨之失去了制約力。建筑師們有了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的空間,民間也隨之涌現了許多新(yāo)建(é)筑(zǐ)。比如橫店的「秦王宮」,創(chuàng )造性地使用了三重檐廡殿頂的形制,比大清皇帝高不知道哪里去了。
橫店「神宮」——使用了三重檐廡殿頂的秦王宮
【歇山頂】
著(zhù)名的天安門(mén)城樓使用的既是重檐歇山頂
雍和宮萬(wàn)福閣使用的是三重檐歇山頂形制,也就是常說(shuō)的「重檐三滴水」
恭王府的大殿——銀安殿使用的是單檐歇山頂形制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chēng)九脊頂。由于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樸槿惠和好閨蜜崔順實(shí)愉快玩耍的青瓦臺使用的也是歇山頂形制
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歇山頂結合了直線(xiàn)和斜線(xiàn),在視覺(jué)效果上給人以棱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jué)。
日本平安京的南城門(mén)——羅生門(mén)使用的是重檐歇山頂形制
蔣介石退到臺灣后,把原日本人建造的臺灣神社改造成為了「圓山大飯店」,采用了重檐歇山式屋頂,巍峨大氣、氣勢磅礴,成為臺北的新地標。
圓山大飯店使用重檐歇山頂形制
歇山頂還存在一種變形的形態(tài),即「歇山頂式十字脊頂」,乍一看似乎完全是另一種東西,但是仔細看來(lái)的確四面皆是歇山式構造。
最經(jīng)典的四面歇山頂建筑既是故宮角樓
【攢尖頂】
又稱(chēng)「撮尖」、「斗尖」,是漢字文化圈傳統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日語(yǔ)稱(chēng)「寶形造」。
其特點(diǎn)是屋頂為錐形,沒(méi)有正脊,頂部集中于一點(diǎn),即寶頂,該頂常用于亭、榭、閣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則常用于茶室。
天壇使用了三重檐圓形攢尖頂形制
中和殿是四角攢尖頂
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按形狀可分為角式攢尖和圓形攢尖,其中角式攢尖頂有同其角數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樣。圓形攢尖則沒(méi)有垂脊,尖頂由竹節瓦逐漸收小。
邯鄲武靈叢臺使用重檐四角攢尖頂形制
法観寺八坂の塔使用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形制
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jì)劝?,則為「盔頂」。
著(zhù)名的岳陽(yáng)樓是典型的盔頂形制
【懸山頂】
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于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于硬山頂,只用于民間建筑,是東亞一般建筑中最常見(jiàn)的一種形式。
山西雙林寺使用了懸山頂形制
日本高山飛騨地區的合掌屋也可算作懸山頂建筑
【硬山頂】
滿(mǎn)清入關(guān)前所居皇宮——「沈陽(yáng)故宮」里面的建筑幾乎清一色都是兩坡出水的硬山頂,可見(jiàn)其得天下之前還是相當寒酸的。 徽派建筑的馬頭墻 福州地區的馬鞍墻 嶺南民居典型的鑊耳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