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結構 | 柱
為何中國古建筑能墻倒屋不塌?因為古建筑承重的結構就是屋架。柱作為豎向木結構構件,與橫向的木結構構件梁、檁、枋等結合,組成了屋架。柱是一種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載的構件,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
柱是建筑物中用來(lái)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的桿體,俗稱(chēng)“柱子”。
柱子和其他大部分建筑構件一樣,有豐富的品類(lèi)和一定的發(fā)展過(guò)程根據柱子在建筑中的位置,可以將它分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瓜柱、角柱、廊柱等;而根據柱子的截面形狀來(lái)看,則有圓柱、方柱、六角柱、八角柱等不同形象;根據柱子所用的材料來(lái)分,有木柱、石柱等之別:根據裝飾來(lái)看,又有雕龍柱、油漆柱、素面無(wú)飾柱等。
此外,柱子在使用時(shí)有單獨直立的,也有兩柱緊貼而立的。柱子在各個(gè)時(shí)期既有延續與繼承,也有發(fā)展和變化。
如,方柱在秦代時(shí)始出現,而漢代時(shí)則又增加了八角形柱、束竹式柱、人像柱等,唐代中期以后則極少再使用方柱,宋代時(shí)大多為圓柱和八角柱。
還有很多柱子,作用與位置均相同,但在不同時(shí)期有不同的稱(chēng)呼,如瓜柱,在宋代時(shí)稱(chēng)為“蜀柱”、“侏儒柱”,明代以后才稱(chēng)為“瓜柱”。
(1 )柱的位置
主要垂直承重構件,屋面荷載自上而下經(jīng)此傳至基礎。根據部位可以分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2 )柱的截面形狀
圓柱分為直柱和梭柱兩種。
還有八角柱,方柱,梅花柱,雕龍柱等不同的柱式。
角柱
檐柱:前后檐處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處于脊下的柱子
金柱:其余的稱(chēng)金柱
山柱
童柱(瓜柱):沒(méi)有落地的柱子
瓜柱:一種比較短的柱子,它立在兩層梁架之間或梁檁之間。
宋代叫“侏儒柱”或“蜀柱”。
宋代稱(chēng)為副階柱
連廊柱是廊柱的一種。在帶廊子的建筑中,廊子的兩頭又連著(zhù)一段游廊,在這座建筑的廊子與游廊連接處的廊柱,就叫做“連廊柱”。
廊柱就是支撐廊檐的柱子,它應包括單獨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chē)幕乩鹊人欣茸拥闹?。但一般?lái)說(shuō),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chē)幕乩然蚯昂罄茸拥闹?。我國古代很多房?上到皇家宮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體房屋外圍設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撐這種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童柱是一種矮柱,柱下腳常落在梁背上,上端承托梁枋等構建,童柱柱根也多與墩斗相連。功用與重檐金柱相同,建筑中下端不落地。是古建筑大木作構件,有三種解釋?zhuān)?/span>
一、清式建筑中的小矮柱泛稱(chēng),以區別梁架柱子,諸如檐柱、金柱等長(cháng)柱。
二、樓閣式建筑上層平臺之上的檐柱,也稱(chēng)“平臺檐柱”。大式建筑的“童柱”直徑為6.6斗口。
三、也稱(chēng)“燈籠柱”,處于順扒梁與抹角梁之上,屬于短柱之列,其柱腳榫,通常為雙榫做法。童柱的高度以?xún)刹郊芗由吓e高確定 。
平柱:建筑物明間左右的檐柱,叫做“平柱”。在宋式建筑中,平柱是檐柱中最短的立柱。
通柱:重檐建筑的中柱將進(jìn)深方向的梁架分為兩段,通上下層中的柱子,明清式稱(chēng)通柱。
通柱制作、吊裝、拆卸工程量按其施作體積以立方米計量。其截面積以與柱礎或墩斗接觸的底面積為準,柱高按圖示由柱礎或墩斗上皮至檁下皮。通柱制作、吊裝、拆卸定額以其施作規格(柱徑分檔:25cm以?xún)取?0cm以?xún)取?0cm以?xún)取?0cm以?xún)取?0cm以?xún)取?0cm以外)設項,通柱制作、吊裝、拆卸按其施作規格及其體積,分別套用(明清)通柱制作、吊裝、拆卸定額相應項目 。
抹角柱 “抹角”就是抹去棱角。抹角柱也就是將一根方形柱子的四角切去,這樣的柱子形式既不同于方柱,也不同于圓柱,顯得富有變化。抹角柱在明清建筑中較為常見(jiàn)。
梅花柱,也稱(chēng)訛角柱,因其四角內柱,使一角變成兩個(gè)花瓣形。具有合理的傳力路徑,承載力較高,支撐覆蓋范圍廣,可以用較小的桿件形成較大的支撐空間。在國外已有較多應用,在國內的運用也日趨廣泛,特別是在一些大跨度空間結構中,其應用的建筑造型獨特,空間結構布置靈活多變,結構用鋼量少,更加順應了節能建筑的大趨勢。
瓜楞柱又稱(chēng)脊瓜柱,瓜棱柱。宋式大木作構件名稱(chēng)。柱子外部帶楞,瓜柱上有八楞的稱(chēng)八楞柱,有兩種做法,一為整木砍、刨而成,一為拼貼或包鑲面成。
減柱造是古代木構建筑中,減少部分內柱的做法。如山西五臺佛光寺文殊殿,面闊七間,長(cháng)為34米;進(jìn)深四間,長(cháng)為17.66米;單檐懸山頂。殿內設有一圈內柱,后部設有“扇面墻”。這些做法,在明、清建筑中已不使用。大概是因為移動(dòng)柱子所形成的大跨度內額和不規則的梁架,往往在結構上不夠安全和帶來(lái)施工上的麻煩。
梭柱 柱子上下兩端(或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見(jiàn)之,明代仍見(jiàn)與江南民間。
叉(插)柱造示意圖
樓閣式建筑中,上層檐柱柱腳十字或一字開(kāi)口,叉落在下層平坐鋪作中心,柱底置于鋪作櫨斗斗面之上。這種結構方法稱(chēng)叉柱造或插柱造。插叉柱造可以增強上下層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整個(gè)構架的穩定性。
永定柱是依做法及效果稱(chēng)謂的。具體做法是裁柱入地.柱下以樟木為“跗”,因其入地固定,故稱(chēng)為永定柱。其上建立平坐和上部殿身木構件的作法。稱(chēng)為“永定柱”。
3、柱的生起和側腳
升起:
宋遼建筑的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曲線(xiàn),明清少用。(當心間不升起,次間升起2寸,以下各間依次遞增)
側腳:
宋代建筑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傾斜柱高的10/1000,在兩山向內傾斜8/1000,角柱則兩個(gè)方向都有傾斜,明清已多不用。
中國的美,無(wú)處不在,
在雕梁畫(huà)棟、恢弘大氣的皇宮,
在曲折幽深、素凈淡雅的園林,
在青磚灰瓦、雕刻精美的民宅。